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與正念的八週相遇,與自己的永遠相遇

      還記得2014春夏之際,某專業訓練的最後一堂課,我的老師傳遞了正念的概念與訊息,從此,我與正念結緣。

      從小,我就是個非常容易緊張的人,2014之夏,在異國我得上台報告一個case,依據經驗,我焦慮的程度足以讓我完全失常,更何況是在陌生的國度使用陌生的語言。也許是勇氣,也許是內在的一股挑戰,我知道我必須完成它,因此,在我上台報告之前,我很快速運用正念的方法幫助自己靜心,這個靜心不同於以往總是要自己“不要緊張”,反而是讓自己去覺察當下的緊張,知道自己正被何影響,於是接納且不評價,我了解自己可以如實地呈現原有的自己。在整個報告過程中,我都知道自己正在緊張、知道自己拿著麥克風的手在抖、知道自己發錯音、知道自己聽不懂別人的提問,我知道這些存在,但,它就是存在,不會消失也不會被壓抑。就這樣,緊張伴隨著我,直到整個報告順利結束。



      時序入秋,原本想參加正念八週的課程,但許多既定的行程讓我無法如願,心裡雖渴望,但也只能等待。終於,在2015的隆冬,開始與正念的八週相遇,這時的心情很奇妙的平淡,可能渴望經過等待後變成了一種安適。因為安適,我對這八週並沒有任何期待,對我而言,就是體驗。回想起來,我喜歡這種沒有期待的感覺,因為沒有目地、利益與評價,很自然、很舒服,就是溫柔的讓自己全然投注在這八週中。

      在君梅的引導下,每一次的課程都讓我覺得舒服,即使在這八週的期程中,某些時候我過得並不好,思緒亂、壓力大,但每次上課總能經歷一種“恍如隔世”之感,那種重新看見自己、發現自己的感覺讓我如入桃花源境地般的感動。我最喜歡君梅的一句口頭禪?!『如果發現思緒飄走了,沒關係,深吸一口氣,溫柔地把自己帶回現在』,溫柔溫柔溫柔啊~~溫柔的力量是如此深刻,我也從中發現一慣的我是如何不溫柔地對待自己,給自己評價與批判、擔心未知、害怕不確定、遺忘原本的自己,隨波逐流、隨著世俗的標準而活,真是辛苦呀!這幾十年來原來是這樣過生活。

      在第八週正念課程結束前幾天,我授課時正和學生講述何謂自我概念。教材中提到自我概念由四種方式形成:他人的反應、自我的評估與解釋、社會比較與文化的教化。這四種方式的每一種都在陳述自我概念的形成是經由與他人比較而來的!我講到一半,心裡突然覺得:這是什麼碗糕!!於是,我突然停了下來,對著學生說:不,不是這樣的!就這樣,我開始和學生分享自己如何從正念看見自己,分享著自己如何在評價與比較中長大,甚至還和學生說明練習正念的七大原則,本來還擔心學生聽不懂,沒想到我看著台下的學生全神貫注的聽,聽得入迷(本來老師都得把自己搞得像搞笑藝人,學生才會專心),我感動著,我想,即使是專科的孩子,沒有升學壓力,可總無法避免的活在評價與比較中,在授課的當時,我又突然想到便利貼的隱喻,我和學生說:你身上貼了多少看不見的便利貼?每一張便利貼都是一個評價,你還能在這些已經快貼滿全身的便利貼中看見自己在哪裡嗎?我看著學生的眼神,我知道他們聽得懂。

      我感嘆,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不免充斥著比較、妒忌、利益、排擠、權力、爭鬥與自我解讀,好像後宮的爭寵,每個人都想靠近核心,希望自己被看到、被重視,搞得不想爭的人不爭也不行,大家都陷入惡性循環中。為什麼都是“被”怎樣、“被”這樣呢?不能拿回自己的主權?回到自己身上?我好氣又好笑的想著,如果能把正念的概念帶進後宮,那現代人就沒有這些宮廷爭鬥劇可看了吧?!

      對我而言,正念並不是一套技巧來幫助自己過得更好,而是一個重新找回自己、看見自己的過程。在正念八週的最後一堂課,有個特殊的活動,可能因著正念而受益,我在那過程中一點都不緊張,很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覺察到自己心中的糾結:我是要把我感覺到的說出來?還是引導大家往我想去的方向去?我清楚地發現這是兩件非常不同的事,一是如實的呈現狀態,一是有意圖的引導,這兩種沒有好壞與對錯,就是簡單的發現,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就是這樣,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
很美好、很觸動。

最後,與大家分享陳綺貞“家”的MV中一開始的口白: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
也不斷的在為自己定位。
但是
只有知道自己是誰
從哪裡出發
才能在真的有機會擁抱世界的時候
不會迷失方向

撰文者 紀盈如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專任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
參加課程 104/1/17-4/3 週六上午八週正念減壓課程

104年8月26日(三)下午,胡君梅老師的正念減壓課程即將開課,線上報名網址:
http://www.mindfulness.com.tw/course/detail/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